三十二載風雨兼程,從青澀學徒到黨員骨干,張武的足跡遍布在十余條國家重點鐵路干線,歲月染白了他的發絲,風沙磨粗了他的皮膚,卻淬煉出他愈發平靜而銳利的目光。
技術為本,在絕境中摳出效益
“技術是工程人的根”這是他入行起始終堅守的信念,從中鐵十四局一處學徒到327國道巨菏二合同段到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接線路基工程再到如今的濰宿高鐵項目部,他把每一個工程都視作成長的階梯。
2015年,呼準鄂鐵路項目部地處戈壁荒漠,年均超過200天刮著6級以上大風,沙塵暴頻發,能見度時常驟降至不足50米,連施工用水都需遠距離運輸,混凝土養護和現場澆筑工難上加難。
張武在呼準鄂鐵路項目施工現場(李娜 攝)
面對困局,張武帶領團隊逐頁研讀圖紙,“這里,還有這里,”他指著圖紙上的標注,“老辦法在這里行不通,我們得換個思路,向技術要答案。”經過數十次論證,他們大膽提出5項關鍵技術優化,在部分橋梁墩臺施工中,采用預制拼裝技術全面替代傳統現澆工藝。
這一優化帶來顯著成效,構件在標準化廠房內預制,優良率提升至99%,日均節約用水20噸,工期預計縮短15%,累計節約成本3000多萬。驗收時,檢測人員贊嘆工程質量遠超標準,張武只是微微一笑:“在戈壁灘上,我們不得不更用心。”
管理為器,與時間賽跑奪回工期
在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接線工程施工中,面對緊張的工期壓力,張武果斷打破傳統線性施工模式,推行“平行作業+立體交叉流水”新法,將工地劃分為多個獨立作業區,實現A區打樁、B區開挖、C區綁鋼筋同步推進,機械與人力在時空上高效穿插,工序等待時間幾乎清零。
施工隊長抱怨:“張總,這樣穿插作業太緊張了。”他正色道:“等?等來的只能是延誤!我們要跑在時間前面。”通過精細化的動態調度,工序銜接效率提升40%,他們不僅追回全部延誤,反而提前三個月完工,打贏了一場漂亮的“工期逆轉”戰。
此后,在濰宿高鐵項目施工中,他帶領團隊進一步豐富經驗和創新思路,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將數字化與智能化融合,在橋梁施工中引入智能溫控系統,并結合BIM建模技術,對混凝土進行實時監測,為濰宿高鐵項目注入強大的科技動力。
人心為基,凝聚團隊攻堅力量
“人心散了,設備再好也是廢鐵。”這是張武的管理信條。他深知,在荒涼艱苦的工地上,唯有凝聚力,才能扛住一切風雨。
多年來,他悉心實踐并不斷完善獨具特色的?“三必談”工作機制:新人入職必談,幫其融入;惡劣天氣后必談,疏導情緒;攻堅階段必談,解決后顧之憂。
青年技術員李乃杰在連續高強度作業后突發急性闌尾炎,張武得知后第一時間趕往醫院,“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項目再緊也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在病床前,張武細心叮囑,還特意安排了項目部的同事輪流照護,康復后的李乃杰動情地說:“張總讓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
張武和員工談話談心(孫百慧 攝)
在風沙最大的時候,他總會挨個找工友聊天:“累了吧?堅持住,等工程完了,大家一起慶祝一下!”在呼準鄂項目最艱難的工期里,他的“三必談”機制化解了23名骨干的心理波動,通過個別談心、集體座談等多種形式,筑起了團隊堅不可摧的“心理防線”,把一個個個體的堅持,鍛造成一支無堅不摧的鐵軍。
他還自掏腰包近2萬元,為工人配備防護裝備。“張總,你這護目鏡可真管用!”工人們由衷地肯定。即便風沙肆虐,他們的作業效率仍保持在85%以上,創造了人員零流失的奇跡。
三十二年來,從行業小白到技術能手再到管理尖兵,他始終銘記“干好現場,捍衛市場”的囑托,參與建設的每條鐵路都是他的“成績單”。在呼準鄂鐵路,他把“最難標段”變成“標桿工程”,全線信用評價名列前茅,兩獲“優秀項目經理”,實現安全十五連冠。
“我就是一顆螺絲釘。”他常說,“只要能牢牢鉚在鐵路建設的第一線,就心滿意足了。”正是這顆平凡的螺絲釘,用他的堅守、智慧與溫度,托起了一條條通向遠方的鋼鐵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