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
科技創新力,掌握產業變革主動權。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展新質生產力,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從《流浪地球》的科幻構想,到“深部地下空間開發”的兩會提案;從全球最大豎井掘進機“夢想號”的轟鳴,到竹基復合材料撬動的千億級綠色革命;從盾構機“心臟”主軸承的國產化突破,到沙漠砂重塑建筑生態的低碳實踐……“十四五”期間,中國鐵建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建筑行業特點,充分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向“新”而行,以“質”致遠,一場由新質生產力驅動的產業躍遷,正在中國鐵建的創新版圖上澎湃展開。
蓄力,“新質”產業藍圖鋪展
2019年,熱門電影《流浪地球》編織了未來人類移居地下城的科幻構想。
5年后,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建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提交了“加快深部地下空間開發應用”提案。正如戴和根在接受采訪時所說,“我們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向地球深部進軍。”
不久后,中國鐵建地下空間產業技術研究院應勢而生。中國鐵建還牽頭組建了“深部地下空間利用創新聯合體”,加強原創技術研究和應用。在上海,中鐵十五局建設者操縱全球最大豎井掘進機“夢想號”順利完成向下52米掘進,開挖直徑達23米,地上僅占地286平方米的車庫,未來可停放304輛車,停放車數量提高10倍,以“方寸之地創無限可能”的智慧,探索了城市智慧停車新范式。中鐵十一局全國首臺初雨調蓄豎井掘進機已經始發,開挖深度將達44.6米,為全國雨洪治理提供實踐經驗。在內蒙古蘇尼特左旗,鐵一院成功中標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項目,該項目將創新建立“人工地下硐室+高壓密封”技術體系,突破地形地貌條件限制,迎戰高壓儲氣、密封防腐等世界級難題,向地球深部要“綠色能量”。
當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一根翠竹也在撬動千億級新材料市場,中鐵十八局“竹”動作為,通過生物基材料創新和綠色工藝革命,開辟了“以竹代鋼、以竹代塑”的全新產業賽道。他們新研制的竹基復合材料管道承壓等級可達到10兆帕,相當于指甲蓋大小的面積承受100公斤的壓力,應用場景將拓展到石油、天然氣、化工等領域,市場潛力巨大。今年7月14日,中國鐵建竹基零碳科技示范產業園項目正式開工,未來將成為國家級竹基建筑創新高地和中國鐵建新材料產業基地,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下生動注腳。
新質生產力布局遠不局限于此。“十四五”以來,中國鐵建搭建“1+9+N”科技創新體系,先后成立中國鐵建科研總院,綠色低碳、地下空間、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等產業技術研究院,以“矩陣式”創新之勢,構建了中國鐵建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路線圖”。
2毫米氣凝膠可等效替換35毫米保溫砂漿、20毫米巖棉板——綠色低碳研究院歷時4年,以“薄如蟬翼卻超耐高溫”的特性實現氣凝膠關鍵技術突破。全球首臺千米級豎井硬巖全斷面掘進機“鋼鐵脊梁號”可應用于1000米以上深度井筒全斷面掘進——高端裝備研究院成功研制的“大國重器”,使我國在超深豎井掘進裝備領域邁出跨越性一步。新能源研究院依托烏蘭察布全球最大的地下人工硐室壓縮空氣儲能項目,進行模擬試驗研究,成為能源基建向“綠色化”轉型升級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在基層,“新質”產業發展“百家爭鳴”。鐵四院專注高速磁浮技術研究,設計完成了最高試驗時速1500公里的高架高速真空管道交通試驗線,建成了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創新型科研試驗平臺。昆侖集團投資的國內規模最大海水提溴項目已經落地,投入運營達產后將占據國內溴素產量的三成,有效改善我國溴素資源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中鐵二十局大力發展無人駕駛裝載機、防滲堵漏材料、煤矸石綜合利用等一批戰新產業,多點開花,捷報頻傳。中鐵十九局在電動礦卡領域的探索已超越了單純的技術試用,進入了工程化應用的新階段。在太鋼袁家村鐵礦,通過電動礦卡混編作業等技術方案,為傳統礦山的智能化升級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中鐵十四局房橋公司孵化科技公司,打造多傳感融合無人駕駛智能牽引車(IGV),集成路徑規劃、智能調度、自動駕駛、遠程控制等十余項核心功能配置,已成功融入連云港港區生產運營體系,構筑起智慧物流新生態。
攻堅,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主軸承,是盾構機的“心臟”部件,其高超的制造工藝堪比在“米粒上雕花”,長期以來技術和產品完全依賴進口,是盾構機全產業鏈全面自主化的“最后一環
“十四五”期間,鐵建重工自主研制的8.61米主軸承順利下線,并通過裝機應用論證,一舉擊碎“卡脖子”枷鎖,徹底攻克并自主掌握了盾構機主軸承全系列產品的設計、材料、制造、試驗全過程關鍵核心技術,國產超大直徑主軸承研制及產業化能力躋身世界領先水平,為盾構機裝上了“中國芯”。
鋪開“十四五”以來中國鐵建的科技創新畫卷,每一筆都激蕩著自立自強的豪情。從廣袤原野到繁華都市,從生產車間到研發場所,從國內市場到世界舞臺,中國鐵建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新質生產力澎湃向前,如滾滾春潮不斷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在國內首條跨海高鐵福廈高鐵,由鐵五院、中鐵十一局自主研制的世界首臺千噸級高鐵架橋一體機“昆侖號”,以馭千噸之雄力,讓萬里江海暢通無阻;在朔黃鐵路,世界首臺鐵路橋梁換運架一體機“太行號”4小時“天窗期”內完成了T梁的“換、運、架”全部作業,效率提升3倍,實現即換即通車;在引漢濟渭秦嶺輸水隧洞,面對全長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等難題,鐵一院設計團隊和中鐵十八局等多家參建單位完成歷史上首次從底部橫穿秦嶺隧洞,創造了TBM單機連續掘進世界第一等多項世界紀錄;在卡塔爾世界杯主場館盧塞爾體育場,鐵建國際應用智能同步液壓提升系統等先進科技,使超大型鋼結構施工誤差控制在3毫米之內,以“世界最高等級施工精度”驚艷全球。
升級,傳統領域煥新“智”變
近年來,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近期,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建筑行業生產經營壓力持續增大。
通過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產業煥新“智”變,是建筑企業“活下去、活得好”的必由之路。
走進中鐵十四局房橋公司大直徑盾構智能管片生產線,“大力娃”運載機器人、“千里眼”檢測機器人、“火娃”焊接機器人等有序工作,優質的管片源源不斷地生產。在中鐵建設穗莞深城際前皇段施工現場,從模塊化設計管線到標準化預制管材,從工業化作業組裝到一體式安裝施工,智能化裝備和高效率作業讓人眼前一亮,傳統產業正經歷脫胎換骨的蝶變。
這僅是中國鐵建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智造密集型”轉變的一個縮影。
“十四五”以來,中國鐵建重新定義行業競爭力,通過科技賦能與產業創新,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場涵蓋數字筑基、智能驅動、綠色賦能、標準引領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席卷而來。
——數智變革重構生態。目前,中國鐵建貴陽算力中心建成投用,各單位信息系統“上云”升級,工程項目管理系統建設全力推進,構建“2+4+7”燈塔工廠體系,中國鐵建特色的燈塔工廠正在建設,數智化轉型蹄疾步穩,未來可期。
——技術革新加快迭代。鐵路設計,勘察是前哨。隨著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系統建成,鐵四院綜合運用激光點云設備、機載和地面激光雷達、航空航天遙感測繪技術、大型3D實景數字模型制作技術、鐵路快速測量車、無人機無人船等技術和設備實施勘察,1小時可從上千個方案中選出最優路線,1分鐘即可完成100公里線路的三維設計方案,鐵路勘察實現質的飛躍。
——發展動能優勢疊加。在“六化轉型”戰略引領下,各基層單位也“各顯身手”。在太原,中鐵十二局以資金管控數字化轉型為切入口,研發的首個由財務機器人組建的“數字員工辦公室”,可實現業務處理效率提升10倍,數據處理準確率達100%,以“數字鐵軍”守護企業“錢袋子”。在上海,上海院研發的智能化“隧道綜合量測機器人”,實現全自動調平、無感設站等12項關鍵技術難題的破冰,在確保測量指標的同時可降低75%的人工成本,目前已在多個項目隧道成功應用。在西安,中鐵二十局與陜西高校聯合研發的沙漠砂,較傳統施工采用的河砂和機制砂,平均節約成本30%以上,綠色化效益明顯,得到社會各界高度評價。
乘勢而上,蓄勢競發。從研究室的技術突破到施工一線的智能變革,從傳統產業的涅槃重生到新興賽道的加速布局,中國鐵建正以科技創新為筆、產業升級為墨,在中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新坐標上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